提起“波導”品牌,大多數人應該還有印象,它是創建辦于20世紀90年代的一家通信公司,當時其主營業務是生產尋呼機。1999年開始生產手機,業績出色,屢次位居國產手機銷量排行榜第一名。2005年年底工信部發布的數據顯示,波導手機全球累計銷量達到了5000萬部,成為當時第一家突破5000萬大關的國產品牌手機生產商。從0到5000萬,波導走了整整6年。
同樣做手機,2017年,小米迎來了自己7歲的生日。小米手機的崛起可以說是業界神話。從2011年發布的小米1代,小米便以極高的配置和極低的售價讓國內消費者記住了它的名字,同時也以線上銷售為主的運營模式開啟了互聯網手機的時代。
以后小米便依靠這種高性價比手機的定位迅速躋身國產手機市場第一梯隊,可以說這種模式的誕生,給了依舊處于依賴渠道商出貨的傳統手機品牌一記重擊。2014年,小米手機年銷量為6112萬部,相比2013年增長227%。盡管以后銷量有所下滑,但短短4年時間,小米手機的總銷量就已過億。
兩家公司,不同的命運,由于輝煌期處在不同的時代,所有我們不能單從技術上找原因,一切原因中最合理的一個是,小米趕上了一個好的時代,一個“互聯網+手機”的時代。
波導和小米的縱向對比證明,當今時代是電商的春天,塔上互聯網快車的傳統行業有著出乎意料的爆發力。當然從沒有人否認過這一點,只是有小伙伴不禁發問:“這個時代利好電商,對實體店難道就那么不公平么?”
我們再從小米與同時代手機品牌橫向對比中需找答案。
國際數據公司(IDC)發布的報告顯示,2016年,小米手機全國銷售為4150部,排名跌至全國第五,排在第一的反倒時一直主攻線下渠道的OPPO手機,其2016年銷量達到了7840萬部。同宗同源、運營模式也一致的vivo手機,銷量也達到了6920萬部。
小米手機的“滑鐵盧”引出了眾多論調,最著名的莫過于“互聯網手機已死”。小米借助互聯網的春風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但其下滑也顯而易見。以互聯網思維運營為根本的小米手機一直堅持線上搶購模式,忽略了線下渠道的鋪貨和營銷,OPPO、vivo 卻發力主攻三四線城市,通過邀請人氣明星代言和洗腦式的廣告營銷,搶占了三四線城市消費群。三四線城市的國產手機占有比例更大,小米手機忽略了這部分的營銷推廣,確實非常吃虧,而且不以性價比為賣點的OPPO和vivo手機在發展線下渠道時也更有優勢,后期線下渠道成熟,銷量也就相當可觀。
小米與OPPO、vivo的橫向對比也佐證:這個時代不只屬于電商,也是實體店的黃金時代。
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凡是利好電商行業大趨勢同樣利好實體店,一些新形式、新環境、新政策的出現則讓實體店擁有更多的商機。
首先,人的社交需求猛增。人是社交型動物,需要交流。盡管網絡為人民提供了更多的交流渠道,但新形式下更多的人選擇出門社交。人們會把周末與朋友一起吃飯、購物、聊天當成一種與他人分享的體驗,而不會把網絡購物、網絡聊天當作社交成就,因此實體店功能優勢凸顯。
其次,線上線下洗牌已經接近尾聲。電商與店商的對壘曠日持久,如今已經完成洗牌。戰役結束后,電商在成長,實體店也在成長。越來越多的實體店啟動合理化布局,價格上更透明,服務上更周到。這為實體店的重新穩定崛起做好了鋪墊。
再次,消費觀念變化巨大。價格優勢一直是電商對抗實體店的核心,但隨著中產群體規模越來越大,互聯網鏈接全球,曾經刷黃金的中國大媽都開始組團出國游,消費觀念早已發生潛移默化又翻天覆地的變化。同時,也這是一個由80后,90后甚至00后開啟的大消費時代。與他們的父輩不同,80后、90后、00后這三代人本身的消費特征呈現強烈的“體驗當道”。這一點正是手握體驗優勢的實體店最大的王牌。
最后,國家政策和投資環境利好實體店。以國家為主導的巨大力量也在推動零售改革升級,新零售時代撲面而來。對實體店來說,這是挑戰,也是機遇。
咱們要做生意,到底是開網店好還是開實體店好?綜上所敘,小編認為還是要開實體店,重視顧客的消費體驗;當然線上會員和線上的市場我們也不能放棄,例如可以開個淘寶店、京東店、入駐拼多多等做為進軍線上平臺市場的入口;微信這么大的市場肯定也不能放棄,例如用銳宜會員管理系統軟件搭建微信會員卡營銷平臺,打通線下線上會員,通過銳宜會員軟件后臺輕松操作就能自建微信商城、自建團購平臺等微信引流渠道。了解更多實體店經營現狀,請繼續關注:線下實體店該如何引流拓客?